知识垄断的时代已经终结了,已经不复存在了。
当书籍可以用相对低廉的价格购买到的时候,这个时代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不知道皇帝是怎么掌握这种技术的,但是既然木已成舟,一切都来不及了。
皇帝不仅对外公开售卖一部分书籍,还有一些不对外售卖的书籍。
这部分书籍仅仅只在教育系统内和关键部门内流传,比如重要的兵书和政治类、技术类书籍。
这一类书籍要么只有相关官员才能学习,要么只在教育系统里供学生和教师阅读。
当然,数量也相当庞大。
当初那些地方学宫、学校缺乏的向中央请求的书籍,中央没有,但是现在有了。
这一次一口气全给你补足了。
好了,加大招生数量吧。
不仅学宫、学校可以加大招生量,郭鹏再度宣布同时扩招太学生,从两万的数量扩招到三万的数量,恢复到太学的极盛时期。
两汉太学极盛时期,就差不多拥有三万名太学生,郭鹏要把这个数字恢复,让太学重达极盛状态。
与此同时,郭鹏也要求地方学宫、学校要招募相当数量的适龄学生。
划定指标,低于指标线的,地方学宫、学校的负责人就要被惩处。
郭鹏要正式打响这场教育战役,把魏帝国从此往后的教育模式和选拔模式都给固定下来,不可动摇,以此彻底巩固魏帝国的根基。
让那些试图在他退位和死了以后搞事情的人彻底绝望。
这些人还有那么一丢丢微不足道的想法,幻想着郭鹏死了以后他们还能反攻倒算,郭鹏就是要把他们最后一丢丢的幻想戳破,让他们万劫不复。
这件事情只要铺开,全国范围内的国营书店——求是书屋遍地开花之后,郭鹏的目的就算是达到了。
造纸术和印刷术合二为一,为葬送士族的时代做完最后一步。
士族的时代就此终结,再也不会有复辟的可能。
获得廉价书籍的世人将在也不会允许任何势力把他们可以购买到手的书籍夺走,谁敢夺走,谁就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哪怕没有老师,哪怕不识字,哪怕只是地头上的一个普通老农,他都能去买一本书瞧瞧,然后小心翼翼的留作传家宝。
当然,当他们发现书籍遍地都是、数量庞大到了极点的时候,恐怕也不会再把一本书当做传家宝了。
各类书籍在洛阳城内公开贩售,买者甚众,求是书屋之外人山人海。
关于这些书籍的讨论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恐怖的热度,以至于郭鹏为了自己退位以后的政局稳定而做的一系列人事调整都没有人关注。
大家都在关注这些廉价书籍,都在关注书籍公开贩售的事情。
皇帝甚至还下旨,说民间如果有孤本藏书,可以献给朝廷,朝廷会予以奖励。
民间如果有能人自行撰写书籍,可以带到洛阳上报朝廷,朝廷观看之后若感觉质量很高,甚至可以公开刊行,并且支付书籍作者一种叫做【稿酬】的东西。
简而言之就是给钱。
为此,朝廷还会专门在学部下设刊行司专管此事,专管书籍发布、刊行。
朝廷非常欢迎有才华的人把自己创作的书籍投递给朝廷,让朝廷辨别好坏,若可以公开出售,也就等于是大功一件,足以天下闻名。
这个消息一出,又一次夺走了洛阳城内的头版头条。
大量文人学子激动不已,争相通报这个事情,把这件事情传播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知道,甚至自己也蠢蠢欲动。
有想法的,有想要进行著作的人纷纷开始行动起来,甚至已经有著作但是还没来得及对外发表的人,也纷纷行动起来。
过去,想要让大家知道你写了一本书,首先你本身一定是要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或者你本身就是名人,便可以邀请三五好友一起来品评好坏,再由他们出去传播消息。
一传十,十传百,一段时间以后,整座城都知道了。
城里人知道了,城外的人知道这件事情也就是时间的事情,但是想要全国闻名,那难度就太大了,基本上能让洛阳人知道就不错了。
但是眼下不同了,皇帝对外宣布国营书店——求是书屋会在魏帝国的每个州的首府和每个郡的首府设店,这是第一步计划。
之后还要拓展到每个县,甚至每个乡,让最底层的百姓也能看书。
而一旦被朝廷认定是有价值的书,就会被刊印,然后通过遍布全国的求是书屋的网络,把书送到全国进行宣扬、贩卖。
目标人群是全魏帝国的读书人、识字的人。